查看原文
其他

你听懂佛陀的话了吗?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太桥旦曾堪布 般若路 2021-04-26

文 / 太桥旦曾堪布

佛陀宣说佛法的时候是以什么方式来宣说的呢?所说的真实法义又是什么呢?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。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由噶举传承中伟大的智者、成就者,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罗卓泰耶所著的《知识宝藏》中的部分内容。

佛陀常依据四种意趣(或四种密意)以及四种秘密来宣说佛法,了解了这些,我们才能知道闻思、学修佛法竟然有那么多种不同的方式,也会更加了知佛法是如此深广不可思议。

四意趣

佛陀宣说佛法密意时,对于不同听众所要表达的法义虽然不同,但是佛陀可以用同样的辞句,毫不矛盾地将各种密意传达给不同的听者。因为佛陀具备佛眼,具备圆满的大智慧,所以对于听众的根器了如指掌。有些人是大乘弟子,有些人是小乘弟子;有些是金刚乘的根器,有些则是显教的根器。弟子们的根器千差万别,佛陀可以用相同的辞句,令不同根器的弟子各自明了适应其根器的法义。佛陀的说法在字面上是一个意思,但是却隐含了另外的意义。佛陀之所以这样讲法,是为了善巧地调服众生、引导众生。有些弟子在善根、因缘、根器尚未成熟的时候,不能接受深奥的了义法,佛陀就让他们听到字面上看起来是不了义的法,令他们受益,而一旦他们的根器成熟了,自然就能明白了义法的涵义,进而成就至高无上的佛果。

佛陀善巧地以四意趣或四密意的方式讲法,需要具备三个条件。第一是“用意”,意思是说佛陀所讲的法本义是某种涵义,虽然听者还不能领受法的本义,但是刚好可以听到他想听的内容,并且领会到他所能了解和接受的法义。第二是“必要”,意思是这句法佛陀不得不这样说,这对于听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。第三是“以理能害”,意思是说,你所听闻到的法可以暂时这样理解,但是这并不是如实的法义,如果以中观等正理来分析,这个说法就站不住脚了。例如佛陀讲的是究竟的境界,但听者理解的却是暂时的事情;或者佛陀所讲的是暂时的法,如果把它理解为恒常的,也会有很多矛盾之处,这都是不如理的。

就像有一位母亲,她告诉自己的孩子,不要跑到河边去玩,因为河水里有魔鬼,会伤害小孩子。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?因为她担心孩子会掉进河里丧命,所以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,才会编出河里有魔鬼的话。首先,这就像是一个密意,因为所谓的魔鬼,就是指河水可以淹没孩子的危险性,这是比魔鬼还可怕的,小孩子听了之后真的会以为河水中有魔鬼,因而不会靠近河边,这就是母亲的“用意”。其次,母亲的谎言是“必要”的,否则孩子就可能毫无顾忌地跑到河边玩耍,一旦掉进河里就会丢掉性命。最后,河里并没有真的魔鬼存在,这并不符合真实的情况,但是小孩子在他的童年阶段可以暂时这样相信,这样就能保护他不会掉进河里去,所以“河里有魔鬼”只是暂时的,是“以理能害”的。佛陀的讲法也有点类似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教导。

所谓四种意趣或四种密意是指“平等意趣”“别义意趣”“别时意趣”和“补特伽罗意乐意趣”。

平等意趣:

譬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,自己在某某世界是某某佛,佛陀之所以这样说,是基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,他本人不一定就是另外那尊佛。但是从法身的角度而言,佛与佛都是平等的,过去佛的法身与现在佛的法身都是平等的,所以佛陀这样说并没有错,这就是平等意趣。

别义意趣:

佛陀在经中说诸法无自性,无自性有很多种说法,佛陀的密意是三种无自性:相无自性、生无自性、胜义无自性。唯识宗将轮涅一切万法归纳为“三自性”或“三自性相”,即遍计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遍计执性即是相无自性,依他起性是生无自性,圆成实性是胜义无自性。譬如我们看到的彩虹,或者心里想象一个宝瓶,然后嘴上说有这个宝瓶,这些东西都并非实际存在的,这就是遍计执性,也就是相无自性。

以中观的观点来说,世俗谛有正确的世俗和颠倒的世俗两种,遍计执性是颠倒的世俗,即在世俗谛上也不承认它是真正存在的,而正确的世俗就是依他起性。佛陀的用意就是说遍计执性是相无自性的,依他起性是生无自性的,而圆成实性就是胜义无自性的,这就是三种无自性。

相无自性是没有真实的存在,只有这个相存在,就像前面的例子,心里想象的宝瓶,或者嘴上说出来的宝瓶,都不是真实存在的。

所谓生无自性,也就是依他起性,意思是说所有的事物都不能自生,也不是他生,也不是自他共生,也不是无因生,都是依因缘而显现的。

譬如种子发芽,种子和苗芽不是一个东西,所以不能说苗芽是自生的,如果说种子就是苗芽,那就是自己生自己,既然自己已经存在了,何必再生出一个自己呢?这是不合理的。因为所谓“生”,就是产生出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,已经存在了就不能叫“生”了,所以“自生”是不成立的。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前一个刹那是“自己”,如果后一个刹那“生”成了其他东西,那在后一个刹那中就没有“自己”了,既然没有自己,又怎么会是“自生”呢?所以不存在“自生”。

那苗芽是不是他生的呢?种子存在的时候没有苗芽,而苗芽存在的时候种子已经消失了,所谓“他”,必须是与“自己”同时存在的,否则就不能称之为“他”了,自他就是同时存在的一种对立状态,只有一个东西的时候是没有“他”的,所以苗芽并不是“他生”的。就像上面所说,第一个刹那是生的因,第二个刹那是生的果,两个刹那不能同时存在,所以“他生”是不成立的。

既然“自生”不成立,“他生”也不成立,“自他共生”自然也是不成立的。那“无因生”可能存在吗?世上哪有一个无因而生的东西呢?这更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既然无自生、无他生、无自他共生、无无因生,那么是不是说佛教根本就不承认“生”呢?其实佛教主张的是“因缘而生”或者说“缘起”。无论是外在的器世界,还是内在的有情众生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一切都犹如梦幻泡影般显现而已。

佛陀在一部经典中对文殊菩萨说,梦虽然显现,但并非实有,同样的,万法虽然显现,但没有自性。所以因缘而生或缘起生就是如梦、如幻、如阳焰、如海市蜃楼、如水中月、如镜中影像一般。

前面讲了遍计执性的相无自性和依他起性的生无自性,再来看圆成实性的胜义无自性。在胜义谛中,没有生灭、来去、垢净、增减这些二元对立的东西。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中所说: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”胜义谛的境界超越一切二元对立,圆成实性就是胜义谛,所以是胜义无自性。佛陀的用意是相无自性、生无自性和胜义无自性,所以佛陀说“诸法无自性”,这就是佛陀说法的密意。

有些唯识宗的学人不理解中观所说的“诸法无自性”,怀疑这是不是断见,但其实中观所说的“诸法无自性”包括了前面所说的三种不同的方面,是有不同层次的,并非一概而论的。

别时意趣:

譬如经中说任何人持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就会获得如来的果位,这里的意思是说有人持诵了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后,总有一天会成佛,但是仍然需要积累福慧资粮,并不是说立刻就成佛了,这就是别时意趣。有些人以为经中说的念佛就能成佛是马上就会实现的事情,结果自己不去努力修行,也不发菩提心,那怎么可能成佛呢?成佛可以是即身成佛,也可以下辈子成佛,也可以很多大劫以后再成佛,所以并不一定是马上成佛。

补特伽罗意乐意趣:

补特伽罗就是众生的意思。譬如有人修行持戒,认为持戒是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,其他什么都不做,持戒就成了他的执着,佛陀为了调服这类众生,破除他对持戒的偏执,就会说布施的功德比持戒还要大,布施比持戒更重要。补特伽罗意乐就是指个别众生的意乐,所以佛陀是因人而异地讲法,而不是针对所有人说的。

通常我们会说六度中持戒的功德比布施大,忍辱的功德比持戒大,精进的功德胜过忍辱,禅定的功德胜过精进,而智慧的功德则超过前面五度,即后后胜前前。这是大家所知道的共通的说法,但是对于个别偏执于某一法的有情众生,佛陀就会特别为他宣说其他法胜过他所执着的法,以此来破除他的执着,这就是佛陀说法的最后一种密意——补特伽罗意乐意趣。

因为每个众生的意乐各不相同,所以调服的方法也不相同。比如通常我们认为持咒的功德比一般的善行的功德大,但是藏地的俗语说,一个没有任何修行的善良人,远比心怀恶意而念诵六字真言的人功德大,这就是针对那些只知道持咒却心地不善的人所说的。

学习佛法不能靠自己的猜测,否则很难了解正确的法义。在学习显教经典时,需要辨别经中所讲的了义法和不了义法,也需要辨别佛陀的四种意趣,要知道这部经中所说的法是属于平等意趣还是别义意趣等,这样了解之后,就不会感到佛经中的内容有所矛盾了。譬如我们看到在很多经典中,佛陀都称赞持戒的功德如何大,但在某一部经中却说布施的功德比持戒大,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是“补特伽罗意乐意趣”,就会感到困惑。

佛陀讲法,有些词句可以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,有些就不能这样理解。显教中对法义有六种判别:了义和不了义,字面义和隐含义,用意和非用意。对于“非用意”的讲法,不用考虑四意趣的问题,而对于“用意”的讲法,就要辨别是哪种意趣才行。只有掌握了这六种判别方法,才可能通达显教的法义。

密续与显教又不同,需要以“四义”来通达法义,四义即词义、总义、藏义、究竟义。比如我们念诵的《莲师祈祷文》,目前我们仅仅能在词义的层面上理解,但无法了解其内在的总义,更无法了解其更深的藏义,而只有证得了莲师一般的究竟果位,才能彻底了知其究竟义。

有一次我在贡嘎山讲解藏地特别重视的《二十一度母礼赞文》,目前这部礼赞文的中文翻译还只是在“词义”的层次上,所以我以词义的层次来讲的时候,大家都能听得懂,而我以总义的层次来讲的时候,大家就听不懂了,更不用说藏义和究竟义了。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金刚乘法教的特点。为什么金刚乘传法要师徒间口耳相传呢?因为上师一对一向弟子传法的时候,传授的不是词义,也不是总义,而是藏义。至于究竟义,这不是上师能教给你的,而是需要弟子自己亲自证悟才行,所谓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”。这就是金刚乘的殊胜。

有些学习研究显教的人之所以反对金刚乘,就是因为他们只能从词义的层面来理解金刚乘,并以此来反对整个藏传佛教,这是完全错误的。就像前面说的《莲师祈祷文》,大家只能从词义上去理解,有些人对于总义也能明白,对于藏义就懵懵懂懂了,对究竟义就更无法了知了。著名的宁玛派大师麦彭仁波切在讲解《莲师七句祈请文》的时候,就会从词义、总义、藏义和究竟义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。

即便是显教,也要对法义有六种辨别,就像前面讲的,要知道这是了义法还是不了义法,是平等意趣还是别义意趣,或是别时意趣等等。所以佛陀非常伟大,具足调服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。

四秘密

接下来我们学习四种秘密,即令入秘密、相秘密、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。

佛陀有些讲法在词句或字眼上看起来有自相矛盾的地方,比如为声闻弟子宣说的法看上去与大乘究竟法义不一致,但实际上佛陀这样说是为了引导声闻种姓的众生能够获得解脱,继而进入大乘的境界,这是令入秘密。

我们前面讲过,佛陀宣说三自性或三自性相,即遍计执性、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,在一切有部、经部、唯识宗和中观派等佛教四大教派中,只有唯识宗主张三自性的观点。佛陀为了利益唯识宗的弟子而这样宣说,这是相秘密。

对治秘密是佛陀为了对治某些众生的过患而说,藏文里称此为“降伏过患者”。

另外还有一种内容极为深奥的讲法,完全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法义,这属于转变秘密。

令入秘密:

有些声闻种姓的弟子,听到空性的时候会心生恐惧,无法接受大乘的法教。佛陀为了引导这类弟子进入大乘,善巧地宣说诸如“色存在”这样的法,承认“色”是存在的,而没有直接宣讲空性,声闻弟子因而能够信受。等因缘成熟后,佛陀才会进一步以大乘空性法来引导他们。这就是令入秘密。

令入秘密等四秘密同样满足我们开篇所讲的“用意”“必要”和“以理能害”三个条件。佛陀为什么要对声闻种姓的弟子说“色存在”呢?虽然声闻弟子是以符合他自己观点的方式去理解“色存在”,这样的理解本身是“以理能害”的,是不符合空性法义的,但佛陀所说的存在,其“用意”是说色是显现上的存在,是缘起的存在,是如梦幻般存在,这是为了不让声闻弟子对空性教法生起怖愄之心而“必要”的宣说,然后再逐渐引导他们进入大乘。

相秘密:

为了调服唯识宗根器的弟子,对于唯识宗所主张的三自性相,佛陀以相秘密说法。

佛陀为了让一切弟子通达一切法无自性而宣说“诸法无自性”。有些学佛者想要达到“无”的境界,希望听到“无”和“不存在”之类的观点,因此佛陀说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,其“用意”是说一切法的遍计执性,即相无自性,而并非否认显相的存在。

另外一种人希望听到“有”和“存在”,于是佛陀说存在一切法,其“用意”是说一切法以胜义无自性的方式存在,即以圆成实性的角度来说。因此佛陀有时说有,有时说无,各有密意。这就是相秘密。

对治秘密:

有些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会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身高不如其他佛陀高大,寿命不如其他佛陀长久,心中对此会有比较,会觉得有差别,所以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不足。为了调伏这些众生,佛陀就对他们说,自己某某时是毗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等。毗卢遮那佛相貌圆满,净土也完美,因此听到这样的话,这些众生就会消除内心的差别念,而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信心。

但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“用意”不是说自己本人就是毗卢遮那佛,而是说自己累积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与毗卢遮那佛是一样的,证得的法身果位也是一样的,利他的事业也是一样的。《俱舍论》中就是这样说的,佛陀与佛陀之间是平等的,这是因为他们的福慧资粮、证悟的法身以及利他事业都是平等的,而非他们的寿命、身高或种族等是一样的。这是为了降伏众生内心的过患,这就是对治秘密。

转变秘密:

有些佛经中所宣说的法,与我们从字面上所理解的完全不一样,需要转变之后才能明白。如《宝积经·因缘品》中说:“父母为所杀,国王二所净,境眷皆摧毁,彼人得清净。”字面上的意思好像是说父亲和母亲都应该杀掉,国王和婆罗门、沙门以及整个城内的所有眷属都要消灭掉,这样就能证得清净果位。如果我们只从字面上去理解,难道佛陀是教我们杀害自己的父母吗?那可能就会对佛陀失去信心了。所以我们要了解这是佛陀讲法四种秘密中的转变秘密,需要转变之后才能理解这首偈子的真正含义。

偈子中的“父母”是指令我们流转轮回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,即十二因缘法中的“爱”和“取”,只要具备了爱和取这两个缘起,下辈子的“生”和“死”就无法避免。因为爱和取这两个因素是流转到来世的主要因素,就像一个人的父亲和母亲一样,所以说应该杀掉父母,意思就是应该断除爱和取这两个缘起。

“国王”是用来比喻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是轮回中所有习气的载体,没有阿赖耶识就无法串习成任何习气,也无法储存善业和恶业。“婆罗门”是比喻我执见;“沙门”比喻戒禁取见,有些比丘持戒非常严格,但是非常执着他所持的戒,所以用清净的婆罗门和沙门这“二所净”来比喻我执见和戒禁取见。整个城内的眷属——“境眷”,是比喻内处,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处,包括内处的能取和所取,还有八识——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。

“摧毁”就是指将前面所说的这一切我执、习气等全部断除,才能证得佛陀的果位。

所以转变之后,其含义与字面意义是完全不同的,这就是转变秘密。这是用于宣说某些非常深奥的法义的。

只有了解了四意趣和四秘密,我们学习不同佛经时所产生的自相矛盾的误会才能消除,而且会由衷地赞叹佛陀的伟大智慧,能够那么善巧地为众生开示佛法,也能从中体会到佛陀是多么的慈悲,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宣说佛法,度化众生,真是不可思议啊!


诸功德中,法布施最!如您觉得本文有益请分享到朋友圈,让更多人点亮希望!!


微信添加:sisi875030

延伸阅读:

如何把死亡无常的观念融入生活?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依法不依人与“视师如佛”自相矛盾吗?【太桥旦增堪布】

人生的四种前途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怎样善用人身【太桥旦增堪布】

生死只在呼吸间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违缘来自内心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心转向法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看看佛陀和大德们是怎么修忍辱的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如何正确认识空性与光明?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什么是爱情的真相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上师的加持并没有远近的距离...【堪布太桥旦增】

把佛法融入生活 原来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!【太桥旦增堪布】

教您一个绝招,用来分辨出现在你面前的佛菩萨是不是魔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能在空中来回飞,就是大成就吗?【太桥旦曾堪布】

你用心追求的可能是痛苦【太桥旦曾】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